我和Python
2007年的时候参加Google开发者大会,与Python的作者Guido van Rosum亲密合影。与Guido的交谈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2007年的时候参加Google开发者大会,与Python的作者Guido van Rosum亲密合影。与Guido的交谈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店主花了99元买了个万利达牌DVD播放机,又买了马大帅全集以及古惑仔全集。我有种理论,一个作品,应该在对应年代的媒介和播放设备上回放,才算是原汁原味,全须全尾儿。比如交响乐就应该用黑胶在唱片机上听,听陶喆和周杰伦的歌应该在磁带机或者CD机上,而在一台14寸彩监上,播放迪士尼早期的黑白电影效果要好于播放马大帅和古惑仔,玩FC游戏效果要好于玩Xbox360游戏。这个理论里似乎有解释不清楚的部分,迪士尼的黑白电影始于1920s(或者更早)而古惑仔系列电影流行于1990s,时间跨度跟大,看起来并非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过以迪士尼的早期黑白电影”Steamboat Willie”为例,该片上映于1928年,电视机开始在美国普及正好也是在这一年(1927年7月3日),确实是同时代的产物,所以这种生产于上世纪90年代的彩色监视器,在视觉符号上也是可以匹配对应年代的,或者说电视作为媒介存在的时间跨度足够久。
这一篇记录之前我对“沈阳的头牌初级中学–第七中学会有多强呢?”的一次探究,我认为好的教育会自然催生优秀的人,而这些人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中成为不同行业的翘楚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我的设定的验证办法很简单,就是看这所建校超过百年(建立于1907年)的名校,有没有什么著名的校友。关键词为:“沈阳市第七中学 著名校友”。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询,无论是百度还是google,都没有哪怕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校友,大部分见诸报道的都是带有强烈政治口号气息的标题比如说:
“修少年正气 明七中七德”。
又或者是只谈建校历史悠久,升学率高的论调的,比如:
“辽宁20所百年中学,光靠历史就能亮瞎你!你的母校上榜没?”。
地铁砂阳站可能永远也不会再被我访问,
最终我从砂山体育场路过二百多次,只带儿子去拍过20分钟球,羽毛球馆一次没去过,
我们倒是几次在夫人强烈要求下在当年曾经的辽宁队主场,走了几次圈儿,
我万分痛恨运动,那个不愿意运动的灵魂想要烂在泥沼里。
这就是所谓人生中一闪而过的地方,
上个月8号之后,除了搬家时我被大雨困在那租来的房间里最后两天,
那之后对它再无任何留恋,
夫人是问过我的,你对这地儿就一点留恋也没有么?
我在北京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房子也租了十几处,我很少留恋某个住处本身,我要么对某个瞬间场景怀念,要么对发生的事儿很怀念。
我倾吐不出这种情感,干脆作罢。
首先要抱歉,第一次接近压线 才抓紧写出来,原因有二:
其一,这个期间在忙着启动一个新的项目,算是从沉沦边缘回到现世。虽然忙碌焦虑但是也重新充满了希望,果然还是牛马基因多一些。
其二,这本书确实不适合我。
书到手时间很早,差不多10天前吧,放到我的待读堆上,我开始跟它相面,我真的是十分排斥这种“心理学”,“管理学”,标签的书,算是对我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几种书籍品类之一了。
按照书中的画像,我算是偏向“实效者”的类型,但坦白说,未经完备测评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完全贴合的类型,这个书中阐述基础理论时也有说明,其实它是在尝试将我认为最复杂的人性特质系统进行简化,套用公式进行分析。这本书的方法适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通识教育。而我目前是单飞的杂家打法,我很少跟企业级的组织有沟通需求,阅读时时常产生“这关我鸟事”的感觉。
令我感兴趣的部分可能只是对十七种人物画像的小故事描写,但读得多了,发现它表达的场景是非常单调的,是所谓我刻板印象中的“白领企业”。我是2021年从北京离开的,之前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与书中描绘的有重叠部分,还可以代入想象一下,在那之后,我的朋友们不断传来公司裁员恶化的消息,跳槽去头部大厂的,也逐渐传来哀嚎声。某日看到新闻说一些公司裁撤HRBP岗位,我其实有些好奇,在某企业获得基础正常对待都已经可以被算作是福报的情况下,哪些部分会细心学习这种心理学专著,利用到现在的工作场景里去呢?这本书是否也算一种生不逢时呢(这只是个问题,可以用数据回答我)。
整体阅读体验比较通顺,语言浅显易懂,但是我很讨厌读书的时候做课后习题,让我更加认定这是一本教材。采用桔色色阶印刷的第70页的17个性格画像人群比例饼图令我完全进入色弱状态,我到现在也没看明白实效者在人群里算老几。
好吧我不装了,这书应该直接丢弃。
某日刷ins时,听到一首台湾的儿歌,是这样的
Haojen刚刚第二次向我吐槽,说google最近的搜索结果有百度化趋势,搜索结果不精准,提供信息陈旧,还会附带诸多广告性质的结果,严重时整整第一页都与目标结果无关。我个人对此没有特别强烈的感知,今天进行了简单的观察,觉得原因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