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地摊儿文学有差别么,有
对我来说,阅读一本400+页的书籍,有可能读半个月,也有可能是一两天内的事儿,《北洋夜行记》(以下称夜行记)这类通俗易懂的系列故事集就属于后者。在一开始的一两个故事时,感觉特别像我中学那会儿在书摊儿上购得的那种,表皮很惊悚香艳的《茶余饭后》之类的故事,也让我有多年后再次捧起故事会的感觉。而除此之外,《夜行记》也带给我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读后颇有一番余味在心头。
夜行者的趣味
我常想,白天里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大城市,在夜色下应该是怎样一番光景?胡同尽头的小院落是什么人在居住?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一体两面”之说,人性之恶也常在月黑风高时显露。作为夜行者随着故事来个citywalk,这样的选题本身就很讨巧,实际的作品产出也令人满意。
写作背景史料详实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直是我对阅读这类立足真实历史环境的作品时,默默丈量的标准。一味地夸大子虚乌有的情节,可能会演变成00年代盛行的网络爽文的样子,私以为那样的东西读久了人会变得十分任性,因为写作者基本是一直在满足读者的猎奇心。《夜行记》的书目,如果一眼看去,却也是充满了各种噱头,可是随着故事行文展开,三教九流的趣味玩意儿,各种行当的职业细节,贩夫走卒的日常吃食,社会结构在朝代更替时的变化,包罗万象,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进而,当时社会风貌就被写得活泛起来。几个主角们各自的角色特性构成了十分立体的叙事角度,这大大地帮助了故事之间平滑衔接,避免了单一叙事的单调性,从而建立起一个丰满地世界观。
到位的配图
这本书的配图和注释,是我最喜欢的风格,说到哪儿就释到哪儿,事实证明,让图片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提及的地方,在排版角度上根本没那么难。每个故事开篇,都会提供民国北洋时期风格地图,标记案发区域,许多故事都脱胎自时事,常常配有影印剪报,结合我曾经在北京居住十几年的经历,这种真实感跃然纸上,十分过瘾。
传世名作的孵化器
在阅读本书中第十四案时,明显感觉作者十分看重这个故事,着墨较多。故事脉络庞杂,叙事角度切换得恰到好处,涉及到的宗教,民俗知识并非随便写写,都是做了研究的真功夫。故事最后行至高潮处,有十分强烈的观影感,让我想起阅读檀香刑的感觉(年代背景相似),少了一些凌迟一般的极端感官描述,却多了一丝被乱世洪流碾压的无奈。单这一个故事,如果扩充成中篇小说,是有可能成为传世的作品的。
一个成功的团队协作模式
前言里提及这个故事集应该是一个团队创作的作品,后记里又说到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是对彼时各种史实资料汇编“翻译”的结果,我十分认同这个理念,在本就奇案频发的年景里,略微发散一下自己的新故事,产生优质作品的可能性大大地提升了。我在读的是《北洋夜行记》系列第三本,系列第一本发行于2017年,到如今的六年间,金老师的团队已经出品作品到第四本,十分高产,想来也是拜团队的优良创作氛围所赐。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作的评价不是很高,但从续作的评分变化看,金老师和团队都在大幅度进步,真是可喜可贺。
总结
我很久没有如此认真地阅读后记了,因为里面还藏了一个精彩的真实案件重述,等于是用一个故事回答了“为什么这样讲故事”这个问题。我能从故事中明显感觉到作者为讲好一个故事所付出的努力,只要这个方向是对的,未来势必会产出更加优质的作品,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