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suma & Mandarin

Mid-night

There is never two of anything

川普赢了,昨天我晚上最后陪儿子写完英语作文,他最后问我,如果想表达“积极地”,应该用什么词?可以用positively么?我说不太好,我问他是不是知道passionately,他说不知道,那么我说actively呢?他点头说他知道active,就低头去认真写完了最后一句收尾的话。 我拿来端详了一下,发现使用了很多advantages/importance/difficulties/necessary之类的长词汇,而且转接短语用的也是很溜的感觉,我记忆中我们的初二作文可完全没有这个水准啊。

“你听这句儿子,你看你能不能翻译过来,There is never two of anything.”
“没有一样的东西”,儿子最直接的翻译令我很吃惊,甚至惊艳。从他的语气中我很清楚的知道他表达的就是“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相同的”。这句话来自手里在读的《圣诞忆旧集》”A Chrismas Memory”,写作年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者是Truman Capote,我强烈推荐愿意读一下的朋友们去读它的原文,虽然里面有大量乍一看稀碎陌生的词汇,不过当你突破了第一层障碍后,相信会与我一样获得目前越来越难以在原子化的周遭中获取的温暖感。
叙事者是一个7岁左右的小男孩,我目前刚刚读完第一篇,他的叙事中充满各种在没有主机游戏,网络,甚至电视的年代,一个深居乡间小男孩可以获得的快乐,他最好的朋友是一位有某种残疾的同辈表亲(cousin),彼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老妇人,他一直称呼她是他“最好的朋友”。在第二篇故事开头的时候我们得知了她的名字叫Sook.

In addition to never having seen a movie,she has never: eaten in a restaurant, traveled more than five miles from home, received or sent a telegram, read anything except funny papers and the Bible, worn cosmetics, cursed, wished someone harm, told a lie on purpose, let a hungry dog go hungry.

这段对Sook的侧面描写,我太喜欢了,如此精练的陈述,堪称写作妙句示例,它好就好在,用一个主语开头,后面链式地追加了诸多行为特征描述,把一个守旧,规矩,虔诚,纯真,善良的老妇人形象在寥寥数笔内就立体地呈现出来(she has never let a hungry dog go hungry, 这最后这个堪称绝杀句了,是我目前记忆中最佳的描写人善良温柔的句子。)。我深爱这个角色,羡慕他们之间如此自然纯洁的亲情。

Satsuma & Mandarin

Sook在那一年的圣诞节收到最好的礼物是一袋Satsuma,好奇的我不会错过这个一看就是日文罗马字的词的,果然它就是来自日语的“薩摩”, 而英语中它的意思就是蜜柑,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在日本南缘地域繁育出的优秀柑橘品种,而它的一种完全名称却是“Satsuma Mandarin”,薩摩蜜柑。从此处我们开始花开两朵

Satsuma

学名其实是Citrus unshiu, 其中的unshiu是日语的うんしゅう,也就是汉字“温州”的日语发音,全称就是“温州蜜柑”。

温州蜜柑原产温州,唐代作为贡品,南宋韩世忠之子韩彦直曾于瑞安府任时著《橘录校注》(又称《永嘉橘录》《橘录》)系统介绍其品种与种植。明朝永乐年间日本僧人智惠将其带回九州鹿儿岛。1878年美国派日本特使罗伯特·布鲁斯·范·瓦尔肯堡将军夫人以日本产地萨摩(薩摩/さつま Satsuma)名之[16]。台湾北部于日治时期由鹿儿岛引进,亦有种植。

Mandarin

我反复确这里的Mandarin是不是我说理解的“普通话”,结果果然是。它的简单历史是这样的:

1580s, “Chinese official,” via Portuguese mandarim or older Dutch mandorijn from Malay (Austronesian) mantri, from Hindi mantri “councilor, minister of state,” from Sanskrit mantri, nominative of mantrin- “adviser,” from mantra “counsel,” from PIE root *men- (1) “to think.” Form influenced in Portuguese by mandar “to command, order.”

Used generically for the several grades of Chinese officials; the Chinese equivalent is kwan “public servant.” Sense of “chief dialect of Chinese” (spoken by officials and educated people and generally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and Manchuria) is from c. 1600. Transferred sense of “important person” attested by 1907. The type of small, deep-colored orange so called from 1771, from resemblance of its color to that of robes worn by mandarins.

最先是1580年代,从葡萄牙语的mandarim传入,用来形容“中国官方”,词根最早可以追溯到闪族语种表达“议员,顾问”的词。最后被逐渐用于指代中国的官方官员,进而引申到官方语言,也就是“官话-普通话”。而它为什么又有蜜柑的意思呢?是因为这种柑橘的颜色与官员穿戴的长袍的颜色而来,我认为应该是明朝的补服吧。

Ming

能够从阅读中汲取幸福感可能是这时代给我留下的不多的幸运之一吧。我内心早已放弃逼迫儿子成为某种学霸,我无比希望他能有朝一日获得阅读的快乐。

Erika

他完成了作业任务后,去找彩色蜡笔,而且只需要红色和黑色,我问他想干嘛?他神秘兮兮地在打印第三帝国的国旗(纳粹德国国旗),打算按照样子画一张。这个行为如果被后知后觉的孩子妈妈,或者被自我审查能力超强的校方某老师得知,有可能会猛烈地批判孩子这种错误的崇拜倾向。不过就我看来,儿子不过是在多邻国打卡学习选择了一种他觉得发音很“狠”的小语种玩具,德语,随后受到语言学习影响对相关文化历史的一种突触感知而已。他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就如他现在时不时哼唱的Erika(被错误关联成纳粹德军行军歌曲的一首歌),他是不知道歌词的内容的,只因为它是一种“周围的人不知道我在唱什么但是听起来很厉害”的东西吧?

“第三帝国就是纳粹党建立的纳粹德国,你知道吧?”
“嗯我知道”
“第二帝国呢?”
“那是主要有俾斯麦控制的时期”
“那魏玛共和国是什么时候?”
“那是第三帝国之前”

我有一些低估了他搜索咨询的能力了。我之所以听到他哼唱比较耳熟,也许是我在《少女与战车》里听到过。

“川普赢了”
“不是特朗普么?”
“对,同一个名字的两种译音,原词的Trump”
“他应该会努力结束战争,嗯,你喜欢什么东西之前最好详细了解一些背景内容。比如纳粹德国,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的”
“嗯我知道,但是爸,你说当时最早到美国的人,不也是给本地的印第安人杀绝了么?所以我觉得美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饼。”
“啊,你这么一说,…,算了,睡觉吧儿子。”

Out it goes, exposing the starlight,the stars spinning at the window like a visible caroling that slowly, slowly daybreak silences.”

当时代变得难以体味这静谧美好时刻的描述时,我无比怀念那过去的时光。

去年双十一买的多抓鱼书单目前还没读完一半,结果昨天看到所谓的中奖活动又不知好歹地下单了200多块的单,我离世之前会不会遗留很多没有读完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