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ちいちい ぱっぱっ ちい ぱっぱっ”里的殖民史。

某日刷ins时,听到一首台湾的儿歌,是这样的

惊异之余,分享给了几位好友,大家一笑了之,都说这麻雀老师是怎么教孩子的,什么鸡鸡巴巴的。两日前,继续读阿拉蕾第五卷的时候,忽然阿拉蕾和阿卡的这一小段表演唱引起了我的注意。

ちいちい ぱっぱっ ちい ぱっぱっ

这个扮相就是小麻雀,而且发音是chii chii popo,实在太像了,于是用ちいちい ぱっぱっ ちい ぱっぱっ去检索,发现原来这是一首日本童谣,叫“雀の学校”,麻雀学校。清水かつら 作詞、弘田龍太郎 作曲,创作与大正11年(1922年)

这个近似鸡鸡巴巴的发音,是日本语对麻雀“叽叽喳喳”的拟声词。

以下是歌词和翻译:
雀の学校

那么这首歌是什么时候传播到台湾的呢?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资料,是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孙曼琳的研究生论文,《倾听与记录-台湾在日治时期下的日本童谣》。摘录其中的关键内容如下:

為了了解日本童謠在臺灣的歷史脈絡,本製作的時間軸將始於1895年中國割
讓臺灣給日本開始說起。1895年是臺灣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清廷因為甲
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又回
歸給中國。這五十年間,因受日本教育以及種種的「日本化」下,當時的臺灣的
幼童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連在學校裡所學習到的音樂,幾乎都以日本童謠以及
日本地方民謠為主。由於自1897年至1917年二十年間,學校數目由九十六所增加
到三百二十七所,學生數也由九千八百十七人變成了八萬八千零九十九人”,越來
越多的孩童能夠上學並且學習日文以及「唱歌」,唱歌曲目内容如:《桃太郎》、
《兔と亀》(兔子和烏龜)、《春が来た 》(春天來了)、《鳩》(鴿子)、《牛
若丸》、《証城寺の狸囃子》(証城寺的狸貓)、《夕焼け小焼け 》(晩霞燦爛)、
《雀の学校》(麻雀的學校)、《里の秋》(家鄉的秋天)、《象》(大象)、
《金糸雀》(金絲雀)等,至於日治時期前臺灣本土的臺語童謠,只能利用課餘
時間唸唱。

原来鸡鸡巴巴里还藏着这么一段殖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