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抱歉,第一次接近压线 才抓紧写出来,原因有二:
其一,这个期间在忙着启动一个新的项目,算是从沉沦边缘回到现世。虽然忙碌焦虑但是也重新充满了希望,果然还是牛马基因多一些。
其二,这本书确实不适合我。

书到手时间很早,差不多10天前吧,放到我的待读堆上,我开始跟它相面,我真的是十分排斥这种“心理学”,“管理学”,标签的书,算是对我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几种书籍品类之一了。
按照书中的画像,我算是偏向“实效者”的类型,但坦白说,未经完备测评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完全贴合的类型,这个书中阐述基础理论时也有说明,其实它是在尝试将我认为最复杂的人性特质系统进行简化,套用公式进行分析。这本书的方法适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通识教育。而我目前是单飞的杂家打法,我很少跟企业级的组织有沟通需求,阅读时时常产生“这关我鸟事”的感觉。
令我感兴趣的部分可能只是对十七种人物画像的小故事描写,但读得多了,发现它表达的场景是非常单调的,是所谓我刻板印象中的“白领企业”。我是2021年从北京离开的,之前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与书中描绘的有重叠部分,还可以代入想象一下,在那之后,我的朋友们不断传来公司裁员恶化的消息,跳槽去头部大厂的,也逐渐传来哀嚎声。某日看到新闻说一些公司裁撤HRBP岗位,我其实有些好奇,在某企业获得基础正常对待都已经可以被算作是福报的情况下,哪些部分会细心学习这种心理学专著,利用到现在的工作场景里去呢?这本书是否也算一种生不逢时呢(这只是个问题,可以用数据回答我)。

整体阅读体验比较通顺,语言浅显易懂,但是我很讨厌读书的时候做课后习题,让我更加认定这是一本教材。采用桔色色阶印刷的第70页的17个性格画像人群比例饼图令我完全进入色弱状态,我到现在也没看明白实效者在人群里算老几。

好吧我不装了,这书应该直接丢弃。

I am on fire

Google’s Twilight Years?

Haojen刚刚第二次向我吐槽,说google最近的搜索结果有百度化趋势,搜索结果不精准,提供信息陈旧,还会附带诸多广告性质的结果,严重时整整第一页都与目标结果无关。我个人对此没有特别强烈的感知,今天进行了简单的观察,觉得原因有二:

  1.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更多使用GPT或者其他产品解决问题,结果往往令我满意。
  2. 在使用google时,我的习惯通常是描述完整问题,例如”uniswap v3 base sepolia deployment address”, “マガポケ ポイント crypto 支払い方法”。所以即便可能google削弱了部分fuzzy search的资源支持,仍然可以较为精准地获得搜索结果。
    Read more »

Promising Future

Target

In a nutshell, I am creating an NFT project that is using an ERC404 implementation DN404, so I am kind of worried about whether it is swappable with the Uniswap toolchain.

Read more »

Verified

TL;DR;

6月1日那天,我正式决定先续约三个月工作室,同时为了防止在劣币圈里被驱使,最终导致劣化,暂时不接受不合适的工作。我开始为之前的项目收尾,同时继续将个人项目深入开发。这是一个迂回的反复尝试的过程,在进入个人饥饿期中,是一种不错的知识体系升级。
我从4月初开始,认真学习编写Solidity,虽然之前也是通过remix简单玩耍过,在过去的差不多一年时间里,也一直作为代码的reviewer查看合作的小博士写的合约,但真正想要承接核心逻辑,是从4月初才开始的。对各个部分的理解在逐步加深。下面记录一下如何verify发布的合约。

Read more »

社会の窓

社会の窓

多邻国用英语学习日语的后半段课程,完全没有开发好,大量重复的,无主题关联性的例句反复出现,其中这一句出现多次之后,我终于去查了一下,因为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我都不理解它说的是啥。
日语里的“社会の窓”的意思不能直译为社会的窗口,它的引申意思其实是说男性裤裆的拉链,在英语中对应的俚语是,Your fly is open。日语里的这个社会之窗的梗,来自1948年(昭和23年)开始在NHK放送的同名节目,期间主持人们讨论问题是,表达了一种,“你只可以看到社会的一部分,但通常是看不到的。好像男人的拉链开了”。 顺带一提女性的股间拉链是“理科の窓”,但是热度很快就消退了,两者在当代日语中都已经被标记为死語了,就是几乎没有人在用的词汇。
北方地区都有将男性生殖器鸟化的称呼,小鸡鸡,鸡巴等等,会有类似的老头子逗小小子“看看你的鸟(qiao)飞出来没”,这个意思与英语的意思里有相似性,英语中对应的关于阴茎的俚语就有”Cock”,”Rooster”。

Read more »

I am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the shot transition of this amazing MV, here is what I found, I might be wrong but it’s just for fun. I added the observer, the main camera, after the timestamp.

0:00 Dog
0:13 Dove
0:23 Hanni
0:29 Hyein

Read more »

みなさん とっても 良い子ですね!

Dr: Slump Vol.3 读者来信栏目

从第一卷开始,我就注意到了每一本末尾都刊登了两篇读者来信,出于我对这得之不易的梦想中的漫画的准初版的珍爱,我尽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阅读文本的机会,于是我是连读者来信也不放过的。好在写信的孩子们都出于十几岁的年纪,使用的文字基本都是平假名,阅读难度不大。第三卷末尾刊登了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孩的来信,让我终于按捺不住想去google一下这些孩子们如今都在做什么的好奇心。但是我没有抱有太大期待,毕竟这些当年的孩子,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不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的普通人,而且算来现在也都是五六十岁的年纪,面貌与当年应该变化很大了,但我姑且赌上我格林威治大学超级人脸识别者高端研究者的身份,准备跨越40+年,做一下对比识别。

  • 这不是一个实证考察,请不要完全对号当真
    Read more »

via @huangdanaodai
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赵三地的时候,是差不多2015年初,我第二次从北京回沈阳,处于所谓的职业中阴身状态,虽然有个一个暂定的目标,但是没有完全确认。老孙向我提及说,他们之前共事的一个兄弟也回了沈阳,叫做赵三地,当然这是我给他取的诨号。老孙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他也算是Adam大人的生徒,你们有可能聊得来。”
于是我第一次在奥体中心附近一个商场的一层见到了他,他租的办公室在商场的写字间楼,所以算是我去访他,我们在一楼的某个可以喝茶的店坐下,他点了一壶水单倒数第二位置的菊花茶+冰糖,三十五元,但那时候尚且对“Java”带有强烈咖啡+程序员植入意象的我本人来说,强烈的排斥喝茶,似乎潜台词是“我会让你单向输出见识到口干舌燥”,而且“可以续水”。那时候赵三地穿着略带粉色的衬衫,时常挽挽袖子,露出闪耀的腕表,整个人已经隐隐带有人大代表的气息了。那时候他气势恢宏地向我表示他特别看好VR的未来,他问我会不会开发Unity3D应用,不停地询问我是否可以跟他一起开发一个U3D项目,他有来自北京的资源,可是从来不谈钱。一直喝到我想撒尿,他便请我去他办公室参观一下,他的办公室差不多有二十平米大小,有一个头发又厚又油的哥们在对着一台5:4戴尔显示器,一边等待Unity加载资源进度条,一边振振有词,仿佛应该解决他开发效率低下的办法是某种咒语,而不是给电脑升级,由于他的电脑桌是十分逼仄的千禧年家用款,下面附带抽拉鼠标键盘托盘,他本来不高大的身形也不得不耷拉着半个膀子,像是偷着来网吧,坐在靠门的位置随时打算逃走的学生。赵三地的办公位就气派得多了,是红木(仿)的大班台,他得意地摩挲了一下皮质(仿)靠椅的把手,从背后的铁皮卷柜里掏出几个造价低廉的VR眼镜,提溜算卦的,费了一些时间接上他的联想笔记本,向我展示了一个可以“沉浸式参观鬼屋”的程序,由于VR眼镜尺寸问题,导致我双眼不停失焦,从边侧还一直可以看到他浓眉大眼的脸上的严肃认真的表情,很出戏,只得配合着称赞了一下。随后他表述的语气,一下子就成了已经缔造了某个国度的王的气势,十分认真地认为,东北没有开发人才,主要原因是冬天太冷了,下雪的时候不好叫人加班。

Read more »
0%